AD
特应性皮炎
长期治疗很重要
/伊顿健康导读/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的、复发性、炎症性的皮肤病,患者在发病时常伴有过敏、哮喘、过敏性鼻炎症状,且家族中多有遗传相关过敏疾病史。就目前而言,特应性皮炎无法彻底治愈,但有效且规范的治疗,可以缓解特应性皮炎的症状,减少复发。本文就为大家介绍特应性皮炎患者容易出现的过敏症状,以及特应性皮炎的治疗药物和方式。
No.1
特应性皮炎病程
研究表明,特应性皮炎的病程可以持续很长的时间,或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模式。专家认为,遗传、环境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特应性皮炎的久治不愈。
虽然特应性皮炎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目前研究通常认为,免疫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皮肤菌群紊乱等因素是发病的重要环节。IL-4和IL-13是特应性皮炎的关键促炎因子,Th2型炎症是特应性皮炎的基本特征。此外,父母等家族成员有过敏性疾病史也是患者患上特应性皮炎的重大风险因素。
在环境因素方面,如尘螨、接触化学药品等常见过敏原或微生物都有可能诱发,甚至加重特应性皮炎的病情。对于特应性皮炎患者而言,一旦发病会非常影响生活质量,及时去进行过敏原检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此外,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损和外观正常皮肤常伴有皮肤菌群紊乱症状,从而导致代谢等功能异常,加重了皮肤炎症的进展。由于特应性皮炎患者易出现瘙痒,反复抓挠也会促使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炎症介质,产生针对自身抗原的IgE,使患者皮肤炎症加重和持续。但当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症状有所改善后,有些看似无皮损症状的皮肤也会处于亚临床炎症状态,此时仍需要长期的管理和干预,防止特应性皮炎被诱导复发。
No.2
特应性皮炎与过敏
特应性皮炎常合并食物过敏等过敏反应,一般认为破损的皮肤是经皮致敏的途径,也就是说皮炎是人体产生食物特异性IgE的原因。同时,伴有过敏反应的特应性皮炎患者,在接触过敏原后有可能导致皮炎加重或复发。
特应性皮炎的过敏反应主要是由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引起的,主要是指人体接触到某些过敏原而引起皮肤红肿、发痒、风团、脱皮等皮肤病症。具体的过敏原可以分为接触过敏原、吸入过敏原、食入过敏原和注射入过敏原四类。如食物性过敏原主要有蛋、奶、鱼、虾、花生等,吸入性过敏原主要有屋尘螨、草籽、动物皮屑和霉等。每类过敏原都可以引起相应的过敏反应,主要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皮炎、湿疹、荨麻疹,所以一旦出现了过敏反应,首先尽量找出原因,做好护理,同时及早治疗。
特应性皮炎患者的食物过敏症状一般有两种表现:非湿疹样表现和湿疹样表现。一种是40%-60%的特应性皮炎患者会出现的非湿疹样表现,通常在食入致敏物2小时内发生,可在多个系统表现为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出现红斑、唇部或其他面部皮肤肿胀等症状;甚至可能会出现消化道症状、头晕、低血压、晕厥等情况。另一种是12%-30%的特应性皮炎患者会出现的湿疹样表现,通常在食入致敏物后6-48小时甚至数日后发生,为T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过敏反应,表现为湿疹的复发、加重或出现新发急性或亚急性皮疹。还有部分特应性皮炎患者则表现为上述两类兼有的混合型表现。
特应性皮炎患者出现过敏的发病原因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就是患者本身具有的过敏体质,这在过敏皮炎的发病中起主导作用。内在环境的不稳定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等精神改变、以及感染病灶等,均可能诱发或加重过敏性皮炎病情。
外在因素包括饮食、吸入物、气候、接触过敏物因素等,其中海鲜、吸入花粉、尘螨、接触化学物品等是出现过敏最常见的诱因。对于特应性皮炎患者而言,原则上不需要忌口,除非吃了某种食物后皮炎加重,在这种情况下就及时去进行过敏原检查,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总IgE水平,用来判断患者在接触过敏原的反应。
No.3
特应性皮炎管理要点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近年来,我国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受累及的人群涉及各年龄段。并且因为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疾病,需要进行长期治疗,所以需要通过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以及对疾病全程管理,从而获得最佳疗效。对于特应性皮炎的长期控制,患者要注意以下几点:
(1)基础治疗要坚持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自身的基础治疗也要跟上,主要包括洗浴、恢复和保持皮肤屏障功能、改善环境、食物干预和避免接触过敏这五点。特别是食物干预,首先要观察食物和皮疹间的联系,除非明确食物和发疹之间的因果关系,否则不推荐盲目避食,过度避食可导致营养不良。
(2)药物治疗重安全
对于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主要有外用药治疗、系统治疗、紫外线疗法、瘙痒治疗、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几个方面。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需要明确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以及可期望的疗效等,了解特应性皮炎治疗时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