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分子透明质酸的“功”与“过”
玻尿酸,也就是透明质酸,其实已经是研究得比较成熟的化妆品原料了,其生产和应用也比较成熟,而小分子量的也一直被认为护肤功效更好。怎么就会有这样的传言呢?看了一些文献后,才恍然大悟。下面就来好好说一说关于透明质酸的那些迷思。
小分子透明质酸到底可以渗透到皮肤哪一层?透皮吸收性好——可至表皮深层
研究人员通过拉曼成像技术研究了不同分子量的透明质酸对人体皮肤组织的渗透,发现分子量分别为–kDa、–kDa和20–50kDa的透明质酸中:◆20–50kDa的透明质酸可以渗透吸收至表皮的基底层;◆–kDa的透明质酸可达透明层;◆-kDa的大分子透明质酸只能停留在角质层(25μm处);◆小分子透明质酸可吸收到表皮基底层(表皮深层);表皮分层和细胞构成模式图◆分子量更小的寡聚透明质酸钠(比如华熙的纳诺Nano透明质酸)可渗透至真皮层。所以说,小分子透明质酸的透皮吸收性,确实是很好。
小分子透明质酸,是否会引发皮肤炎症?人体创伤修复是一个典型的透明质酸降解过程,包括四个阶段:(1)大分子透明质酸聚集,清除死亡的组织、碎片及细菌;(2)炎症性阶段,大分子透明质酸降解产生小分子透明质酸,小分子透明质酸聚集并诱导产生细胞因子;(3)血管生成阶段,内皮细胞迁移;(4)纤维蛋白原细胞增殖。小分子透明质酸诱发炎症反应
未必有负面影响
炎症反应是创伤修复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是人体自身修复不可或缺的一个过程。大量的细胞实验数据表明,创伤修复中的炎症阶段是小分子透明质酸及寡聚透明质酸钠(Oligo-HA,Mw<10kDa)介导的,包括免疫细胞聚集以及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诱导表达,进而完成创伤修复过程。
近期有个别文献指出(应该就是网上传言的来源):小分子透明质酸相对于大分子透明质酸的皮肤渗透性增强,且增强了部分与年轻态肌肤相关的蛋白的表达,具有抗衰老的潜力,但同时报道了小分子玻尿酸引发了炎症响应提高的数据。个人认为,应辩证地看待所谓引发炎症响应提高的数据。一是人体肌肤在修复、代谢等过程中总不可避免的出现炎症反应;二是人体自身修复不可或缺的一个过程,且有文献表明小分子透明质酸可参与介导修复中的炎症阶段,因此,小分子透明质酸引发炎症响应提高并非对皮肤有负面影响。正面影响
加速伤口愈合、抗炎
多项研究表明,外源性透明质酸对伤口愈合过程具有有益的影响。局部应用透明质酸已被证明能加速老鼠和仓鼠的皮肤伤口愈合。还有研究表明,不同分子量的透明质酸均具有一定的抗炎功效,且分子量较低的抗炎效果更好。*IL-6:常见的炎症因子;*TGF-beta:转化生长因子,免疫抑制剂;*实验用到的透明质酸的分子量:HA-1,MwDa;HA-2,MwDa;HA-3,Mw,Da小分子透明质酸引起炎症
原因仍未知,应理性看待
有报道称小分子透明质酸及寡聚透明质酸钠引起炎症可能是因为透明质酸中含有其它污染物。美国FDA科学工程实验中心采用不同分子量透明质酸(4.77,6.55,17,35,64,,,1,kDa)培养小鼠巨噬细胞及脾细胞,表明低分子透明质酸不会引起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所以,呼吁我们的消费者,更应理性看待网上的各种信息,和文献报道结果。生物学过程较复杂,生物学实验也往往存在各种积极或消极、甚至相斥的结果,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