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成为先行地
数据显示,截至年,上海市持有一类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家,占比达26.7%。年上半年起,上海就开始收紧对械字号企业的监管,主要是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五六月以来,多家企业的生产资质被撤销。11月,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又发布《上海市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工作指南》。其中明确指出,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备案依据须明确标注文件来源;产品品名/型号等表述要规范,禁用消痘型、抗炎型等用语。此外在成分监管上《指南》要求更为严格,透明质酸钠、胶原蛋白等成分成为重点审核对象。“此前械字号‘面膜’属于医疗器械类,不用像普通面膜一样走化妆品分类,明确标注所有成分。这一点反而让械字号‘面膜’没有普通面膜那么公开透明。除此之外,其能宣称的也无非是医用级胶原蛋白、透明质酸这些医疗器械类能宣称的成分。事实上,这些成分在化妆品里已经是常见的原料了。”有业内人士表示,“上海药监局叫停械字号面膜,是规范市场和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之举。”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指南》明确指出,《指南》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同时随着法规的不断完善,将适时对相关内容予以调整。有行业人士表示,监管*策或将会从上海蔓延至其他地区。为何暂停“械字号面膜”
很长时间以来,消费者都不知道,所谓“械字号面膜”“医美面膜”其实并不是一个医用专业名词,而是被商家根据消费者的追求产品专业、安全的心理创造出来的。事实上,在各大电商平台上被称为“械字号××”“医用××”等产品。据了解,这些均属于医用敷料/敷贴类产品,这些医用敷料属于医疗器械范畴,在宣传中不得含有“美容”“保健”等词语,同时这些产品主要用于术后皮肤屏障修复,功效也大多是在特定情形下的镇静、舒缓、角质层水合保湿,并不能治疗痤疮和脂溢性皮炎等皮肤病,更别说商家们主打的“祛痘淡斑”“修复敏感肌”了。年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