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玉米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复制链接]

1#

玉米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当前位置:    正文


玉米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发布日期: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 浏览次数:392


河北省植保植检站 杨彦杰 李令蕊


今年我省的播种面积为4300万亩。玉米青枯病在我省各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普遍发生在玉米穗灌浆期,局部地块发病较重。


一、发病情况进入9月份以来,我省大部分地区阴雨连绵,湿度大、气温低,致使玉米的抗逆性降低,为青枯病菌的侵染提供了条件,加上雨后天气骤晴,叶片水分蒸发快,短期内根部吸收水分量不能满足叶片蒸腾量,加之有些玉米根部被青枯病菌感染,吸收功能降低,从而加速了青枯病的症状表现,导致玉米青枯病害在一些玉米田块内突然成片萎蔫死亡。青枯病一旦发生,一般5~8天甚至2~3天内全株很快枯死。


二、发病特点与症状识别青枯病也叫玉米茎基腐病,是多种病原菌侵染产生的土传真菌性病害,属弱寄生菌,发病一般在玉米灌浆中期至蜡熟期前后,约收获前的15~20天。开始通常是由根系发病,局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展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状,最后根变空心,根毛稀少,植株易拔起;植株茎基部2~3节由青绿色逐渐变成*褐色,节间中空,茎节变成淡褐色,病部易破裂;叶片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展到整个叶片,很快全株变成青灰色枯死,然后逐渐变*;果穗下垂,穗柄柔韧,不易掰下;籽粒干瘪,无光泽,千粒重下降。从今年发病情况来看,玉米品种之间有差异或显著差异。


三、青枯病发生的原因


1.气候条件。一般玉米灌浆中期至蜡熟期遇到连续阴雨,光照不足,湿度大、气温低的气候条件,易导致玉米青枯病害发生,特别是连续低温阴雨,植株茎基部叶鞘间和田间低洼地块的大量积水,天气暴晴,气温升高,往往利于青枯病害暴发流行。


2.栽培管理。(1)连年种植的玉米田,特别是管理不善的田块,往往土壤中病菌积累多,一旦条件适宜往往发病重。(2)种植过密、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3)偏施氮肥,磷钾肥和有机肥不足,植株生长过旺,抗病能力下降。(4)后期根部虫伤利于青枯病侵染。(5)玉米品种间抗病和感病程度有差别。


四、综合防治该病发病后防治作业难度大,应提前进行预防,综合防治。


1.针对当地生产实际,选用抗病品种。


2.进行包衣处理或进行药剂拌种。用3%敌委丹(苯醚甲环唑)、2.5%适乐时(咯菌腈)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70%甲基硫菌灵等处理种子。


3.加强栽培管理。一是推广配方施肥技术,氮、磷、钾合理配合使用,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有机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二是加强玉米生长后期中耕和除草工作,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增强根系吸收能力和通透性;三是合理密植,保持玉米田良好的通风透光性和正常长势。玉米秸秆还田后,深翻土壤,减少侵染源。


4.把好发病初期防治关。一是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拔除重病折倒植株并深埋处理。茎基部发病时可及时将四周的土扒开,降低湿度,减少侵染源,待发病盛期过后再培好土;二是发病初期选用65%代森锰锌1000倍液,或50%多菌灵、70%甲基硫菌灵500倍液喷淋,一般视病情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