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西泠拍卖公益讲堂之古籍装帧形式与修复:古籍的分类(四)
少数民族的一些东西受这个影响,现在还能保留一些,就是底下一块麻布,把书页对一边齐最后一卷,民族语的东西比较多。这些东西实际上是什么呢?线封装和少数民族的东西,长的这一块实际上就是后来形成咱们现在看到的书皮,这一块裹过来之后实际上起的是书皮的作用,最开始真正的蝴蝶装的书皮,就是包背,跟这个是一样的。少数民族是卷着放着的,也有平着放的。 再有就是龙鳞装,这件东西是藏在故宫的,世界上只有这么一件,因为后边有一个跋,为什么说我提出来跟那个不一样呢?在他讲线封页当时是人家往往有之,是非常简单,也比较多的一种方式,而这个如果懂一点修复的人或者是裱画的人都知道,能做成这个样跟手卷是完全一样的,因为里边的纸没有贴实,很不好卷,没有相当的装裱功夫做不了。所以人家往往有之,不可能是这种形式。另外这个东西在法国跟这个完全都一样,尺寸、大小都一样,因为是两面有字,所以是这么裱的,原件最外边都有一个是粘在一起的,有一张是纸比较长,折过来,应该是平放的,不是这种方式。这件东西应该是宋代的时候改装的。 再有就是梵家,梵家装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形式,为什么现在讲它,就是它和中国古代书籍有紧密的联系。大家知道唐僧取经,从印度拿回来的全部是这种,他这个东西是一种贝叶,是一种树,有点儿像香蕉的叶子很宽、很长,经过煮、经过刮,在一页树叶上可以出两条,把叶面拿掉可以出两张,干了以后可以写字,不是拿毛笔写的,是刻上去的。 这个就是一个木头棍,前头搁一个针,那个针那个尖磨得非常小,刚刚露出那个木头,有点儿像铅笔一样,在上边写,写完之后是用东西蘸着颜色,有的是蜡,有的是油,蜡和油有的是黑的,有的是红的,然后在叶面上擦,在上边这个地方有字的痕迹,咱们才能看到都是这种东西,本身这个东西不是写的。各个馆都有一点梵家装的东西,但是文字不一样,因为这些佛经的出处来源有很多,像泰国、缅甸、斯里兰卡这些东西都是佛教比较盛行的国家,各个馆收藏的东西有很多都是这类文字。梵文的也不是。 刚刚这块板是一个木头板,贴着金,这个比较简单,就一块纸板上糊着一块布,还有连着布的,就是打眼,从头到尾线绕过来穿过来,一张张翻,看完之后手拿这根绳一提拉就全回到原位了,然后就是打结系起来,梵家装计量单位家,是包,汉文古籍是函,是种、是册,跟这个是不一样,一包几家。这是我们馆敦煌里边藏的汉文的梵家装,已经有很大的改观了,因为汉字是竖着写的,从右看的,跟那个梵文、其他的文字不一样,咱们按照这个改了,这个改变非常重要,适合中国。所以说为什么讲梵家装是影响中国的东西。 这个看法是一样的,没有那个板,当时这个绳是原来的绳,为了不把原绳从这里抻出来,实际上也是汉文字。到蒙文里边没有,保留了上下夹板不打眼。蒙文、满文、藏文现在比较多,而且书的体量非常大,一部书弄出来有时候好几十斤,这是小一点,落起来是这样子的。前后都画着很精美的佛像,旁边有画着很多关于佛教的一些故事,一些东西。 大家不要小看这个关系,它不起一个光是一个美观的作用,比如说画个花,画什么东西挺好看的,实际上它也起到一个排序的作用,如果你这个书页码错了,花就断了,所以也起一个排序的作用。 这个是拿大布袋装起来,最外面包一个*布。这是比较简易的,既不是什么木头板,也不是糊的布的纸,就是一块碑,打个眼一拴就行了。 再有是这种,这个是这次普查里发现的,这个装您看连着的,但是是横写的,实际上跟原来的梵家装差不多,只不过是连着的。最后发现这么比梵家装更方便,所以金家装是从梵家装来的,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我觉得金家装跟梵家装的关系非常密切,跟卷装没有什么联系,不像有些书上写的卷装不变于是人们就怎么、怎么样,不是这样的,应该是做梵家装的时候一个半成品,这个很明显,眼都是现成的,都打过的,原件藏在英国的。 宋的金家装,原始装祯打开开是这样的。跟现在的书套不一样,书套是顶头,这个边是顶到头的,原始是这样的。宋代的金家装第一眼,前头有一页的话这一折紧贴在封套上,这个封套是整个的,从这儿开始一直到这儿,这是乾隆,大家看这个比较清楚,这是第一张。整个这一页都贴实。中间跟唐代的一样也是一个丝带,因为这个时间长了,变成穗了。 元金折跟宋金折刚好相反,它是最后尾页的部分粘这个套。有时候如果是拍卖看到这个东西如果宋代原装是这样的,套在前在后就知道它是宋还是元的。这个立起来大家看得比较清楚,这个一块,整个全是贴实的,这是元代的。咱们现在看到的在宋元的时候也有,但是那个时候不是主流,就跟现在一样,是一本一本的,没有封套,单做含套的东西,就是这样的。像这个书皮是纸的,这个书批全是刻丝的,一般大藏经的那种单印的经文都是这种,比较漂亮。